国粹网~弘扬国粹,共圆梦想。  国粹网~弘扬国粹,共圆梦想。国粹网~弘扬国粹,共圆梦想。  国粹网~弘扬国粹,共圆梦想。

中国楹联学会诗词文化研究院揭牌仪...
2018(第二届)中国诗词春节联...
《郑伯农文选》座谈会在京举行
欢迎投稿:《2017中国诗词年选...
“御宴坊杯·诗咏承德”大赛即将“...
中国百名作家峰峰采风创作行活动隆...
旅新诗人舒然诗集研讨会在北京草原...
  中国楹联学会诗词文化研究院揭...
  国粹杯·中华诗词楹联大赛征稿...
  “天下诗网络《诗典》(一、二...
  2018(第二届)中国诗词春...
  《中国诗人生日大典》(201...
  《郑伯农文选》座谈会在北京中...

版权所有:国粹网

24小时热线:(010)81235666

E-mail:guocuinet@163.com

网址:www.ccul.org.cn

欢迎提供文化线索!

琴棋书画
 
杜中良山水画的“禅意”解读
 发布时间:2015/7/19 浏览次数:474

杜中良山水画的“禅意”解读

心物一元:杜中良山水画的审美个性

  国学大师、著名学者南怀瑾在《禅海蠡测》中论《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》中说:故禅宗古德之言性,有时曰“即心即佛”,有时曰“不是心,不是物,亦不是佛”。先生所谓“物”,广义讲就是境,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所对应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境。通称为外境,或物。所谓心,就是指具有灵明觉知的众生心,“此心当下不可思议,具足一切法”。

  由此可见,先生所谓的“心物一元”,大抵包含两层意思:第一、一切外境的本质是空。第二、一切心识因境而有,本质也是空。既然心与物本质都是空,那么就不难理解“心物一元”了。

  中国画的心与物的关系,也是中国画区别西洋画最为独特之处,即唐朝的画家张璪所言:“外师造化,中的心源。”

 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说:“东方艺术比较宽,东方不只画其所见,而且画其所知、所想。”

  李可染先生在认真研究了中国画传统,研究了阻挠中国画发展的原因之后,自觉身体力行,大力提倡写生。他强调,面对客观自然景色写生,首先要尊重客观自然,并从认识和体会自然中寻找新的表现技巧。他说:“对大自然,首先应该是忠实她,但要补充她、美化她。”

  李可染说的“所见”,即客观造化,“所知、所想”即心地主观。客观强调共性,主观偏于个性。

  山水画的个性,即主观的心地的表达,此心离物而不存,所以此心也是客观外物,物离心也无从显现,故“心物一元”。规律就在那里摆着,发现这个规律的是画家的主观智慧,也称为“艺术灵感”。

  从某种角度说,“艺术灵感”并非创造,而是发现,用心发现本来就存在的“客观”、“造化”中“智慧”之光。如此创作,方有“神来之笔”。

  北宋的韩拙说:“夫画者笔也,斯乃心运也。索之于未状之前,得之于仪则之后,默契造化,与道同机。”

  黄宾虹也曾指出“艺必以道为归……艺之至者,多合乎自然,此所谓道。”

  对于“外师造化,中的心源”,杜中良先生极为重视,且深有体悟。他走遍大江南北,画尽北山南水,千山万壑,尽藏与心中,至于下笔创作,自然思潮喷涌,延绵不断。其山水画,首先是写实,尊重客观世界,然后是写心,抒发个人精神,以此而达到共鸣。对此,著名评论家辛民评价说:杜中良的画作之所以有感染力,震撼力,就是因为其作品是他真情的流露,这真情源于画家对自然的眷恋和感动……他善于用墨,正如他对黑白有着诗意的理解,他以精墨大写,直取山河魂魄……他的作品无一不呈现着从画家心间流淌而出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,欣欣然,活脱脱,呼之欲出,给人一种直取灵魂的感悟。

  明造化,通自然,发于心,落于笔,“直取山河魂魄”,正是杜中良先生长期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实践结晶。

  拈花一笑:杜中良山水画的“三境”次第

  释尊拈花,迦叶微笑,禅由此而诞生。此后开花结果,传灯到中国,与中国文化结合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禅宗。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在后来上千年的的人世间,禅不立文字,以心传心,心心相映,延续至今。

  禅师将参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:第一境界是“落叶满空山,何处寻行迹”,是指苦苦寻求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形;第二境界是“空山无人,水流花开”,是指已经破除法执我执,似悟道而尚未悟道的情形;第三境界是“万古长空,一朝风月”,是指在瞬间得到永恒,无拘无束。

 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更加直白的形容“三境”:“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;及至后来,亲见知识,有个入处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;而今得个休歇处,依前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。”

  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,是执迷于世俗外物的境界;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,是对世俗的否定,对佛法的执著;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,却是他彻底摆脱了佛法的束缚,否定了对佛法的执著,即否定之否定的境界,这才是真正的解脱,领悟了佛法的真诣。

  三种境界之间,有着严密的次第关系,没有经过前两个境界,就不能达到第三境界的返璞归真。即使是“顿悟”,也有层次深浅的不同。

  以此来说画。取法之前,和取法之时,对于古法和自然,是绝对尊重而不能违背的。此刻的求索,“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。”

  向古法和自然取法到一定的阶段,自然会进入一个思考阶段,此时那个心中理解的自然的山,和笔下的山往往是对立的、矛盾的,所谓的“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”。

  到了向心灵取法和自然之法达到一定纯熟度之后,心中的山水和自然的山水逐渐合二为一,此刻,“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。”任何山水均可为我之所画。

  我们把杜中良山水画拿来比照,大致也经历这三个次第:其一,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——学习传统技法,追求唯美——这个阶段学古法,重写实。此时的境界,用诗词来形容,就是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。一个“独”字道尽了求索者的艰辛;其二,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——内在心灵思考,注重精神——这个阶段以超于传统,重精神感受。此时的境界,用诗词来形容,就是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,是对奋斗者的真实写照;其三,见山只是山,见水只是水——自然与心灵的高度统一——此阶段冲破束缚,率性而为。此时的境界,用诗词来形容,就是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暮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

  如今,杜中良先生刚过花甲之年,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,是黄金时期,也是创作的成熟期。我们期待的是,人画俱老、返璞归真的杜中良,开辟出山水画艺术的又一个春天!(作者为文化中国网总编辑、艺术评论家)

 


Copyright ©2002-2016  版权所有:国粹网 CCUL.ORG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 电话:(010)81235666  邮箱:guocuinet@163.com  QQ:8433195

ICP证:京ICP备06033290-3号  支持单位:中国文化(集团)有限公司  网站制作:转折文化